彩88-入口

任务:打造一体化网络基础环境,大力推动科技资源深度融合,构建中国农业科学院智慧资源系统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 作者:  点击数: 次 | 发布时间:2014-09-24 | 【 字体:    
(一)打造一体化网络基础环境
    1.推进机房标准化和装备水平
制定院所两级机房建设、管理、运维标准,推进全院标准机房建设。明确中心机房定位,对中心机房的功能、结构、布局进行统筹设计。实施中心机房升级改造工程,优化布局、分类部署。建立中心机房核心设备的定期升级机制,优化集成网络设备、电力系统、综合布线、监控系统、消防系统、制冷系统,不断提升机房的装备水平。分步对院属各单位(京内、京外)的机房进行改造升级。
    2.统筹网络设施环境建设
改善网络传输环境,建设高速稳定的网络传输通道。实施科研楼宇间光纤改造工程,提高网络传输主干线路的承载能力;改造科研楼宇内光纤网络环境和网络接入设备,提高终端网络带宽接入水平。强化政务内网管理,推进院所两级局域网建设。建设覆盖全院的无线网络。
    3.统筹推进海量存储能力建设
建立海量数据存储中心。提供统一、快速、安全的,支持不同结构、不同类型、不同体量的数据存储、检索、访问、保护、归档等服务。支持开源大数据存储,面向具体应用提供灵活的数据存储服务。
    4.统筹做好高性能计算平台建设
建立大型超级计算中心。面向生物信息计算与海量数据的存贮等,提供高性能数据处理分析服务。构建云计算平台,提供计算资源服务目录访问,实现分散资源的有效挖掘、融合、共享。面向国内外用户,开展农业遥感数据、农业传感数据、网络数据等大数据分析处理业务,满足科研创新、决策分析等的基本需求。
    5.统筹信息安全保障建设
搭建院整体信息系统安全基础环境,确保网络安全。强化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固等级保护信息系统,提高等保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加强日常综合安全分析,定期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加强信息安全培训,增强防护意识,提高信息安全防护知识水平。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监控,提高网络监控能力,建立相应的网络监管和评论员队伍,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二)全面提升管理与服务效率
    6.建立iCAAS标准规范体系
制定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体系框架。按照资源本体、机构本体、任务本体,制定信息技术基础标准(接口规范等)、信息资源数据标准(数据采集标准、数据存储标准等)和应用系统标准(应用服务标准、应用验收标准等)。制定中国农业科学院信息化运行管理规范。制定条件建设的编码规范与标识。编制院所门户网站建设及运维规范。
    7.构建安全高效的政务信息化系统
——建成院所信息基础数据库。统一规划和构建院底层基础信息数据库,包括人事信息、财务信息、科研项目信息、科研成果信息、科研仪器设备信息、基本建设项目信息及各类管理业务运行积累的数据。该基础数据库直接服务于用户及电子政务各个子系统,并能够实现与不同系统、不同组织、不同数据库信息的实时互动和数据共享,实现信息资源融合。
——建成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全面实现院所两级普通公务处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建成公文运转、人事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外事管理、党建与纪检监察、后勤服务,以及会议管理、政务信息管理、档案管理、视频会议等日常管理子系统。
    8.升级优化中国农业科学院门户网站
统筹规划院门户网站和院属各单位门户网站,形成统一的发展思路、运行机制和技术规范。不断完善中英文网站的内容与功能,提升信息更新的时效性、科学性、可读性。强化功能,拓宽个性化、主动推送信息等服务模式,不断跟上新兴媒体应用,实现多元化信息服务。搭建基础支撑平台统一、信息自动推送的院所两级门户,实现跨平台、跨数据库、跨站点的智能检索。
    9.提升后勤服务信息化水平
加快后勤服务管理信息化。建成院区实物的三维信息系统,绘制楼宇、管网等的电子图,推进全院各类基础设施和资产等档案管理信息化。加快水、电、暖、气、防灾、防盗等设施的升级改造,推进智能化楼宇建设,提升后勤服务智能化综合管理和配套能力。
(三)大力推动科技资源深度融合
    10.构建农业科研数据网络采集体系
——建成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实验室日常工作的流程化、标准化。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类实验室工作流程的共性及特殊性,制定相应的管理模块,采用研究所(实验室)局域网与院域网相结合的模式,集成多种网络信息交流方式,构建面向全院各类实验室进行内部信息管理的网络平台,满足数据文件的网上传递、发布实验室的基本情况、科研进展、学术交流等信息,以及在线试验申请管理等需求。
——建成农业科研物联网。针对空气、土壤、光照以及农畜产品生长环境等信息的采集与分析,建立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完成农业科研监测网点(田间、地头、畜舍)的布放,实现信息从中心基站点的前端网络信息汇聚,到传输至物联网数据采集中心的全过程自动化、实时化。
    11.构建院农业科学数据协同体系
重视和挖掘大量小型终端上的已有数据,实现云存贮与云计算,推进科学数据集成和共享,提升协调创新能力。根据农业自然资源(植物种质资源、动物种质资源、微生物菌种资源、病毒等实物资源)及科学数据物理上分布式存放的特点,采用农业科学数据资源集中式存放与分布式备份相集合的模式,构建农业科学大数据云贮存中心和农业科学数据集成中心,融合国家级项目维护的5大数据中心,实现农业科学数据资源的异地整合与数据的集中式共享,全面提高数据查询服务的效率,保障数据的安全。
    12.构建电子文献资源支撑体系
——建成电子文献资源保障系统。进一步提升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外文科技文献资源的保障能力。至2025年,中文科技文献保障率达95%,外文科技文献保障率达90%。
——建立院所信息数据库和机构知识库。院机关及院属各单位建成并完善自建文献数据库、专题信息数据库、机构知识库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融合,建立统一的跨平台检索系统,全面实现文献资源信息化和信息共享。
——建立农业图书和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加快实现图书和期刊的纸质和电子版的协同出版和发行。进一步整合院内科技出版资源,逐步吸收院外乃至国际科技成果在数字平台出版。向国内外推广农业数字出版平台,使之成为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平台和重要交流基地。
(四)不断推进科技兴农信息化
    13.建成科学普及与传播网络平台
——丰富成果推广内容。重视发挥网络在科学传播的作用,打造网络传播媒体,创新科普知识与科研成果网络传播方式。成立相应的部门或团队,长期业务化的负责运维和丰富院级政务网站及学科门户网站的科普栏目,逐步补充完善功能和栏目。完成相应的元数据收集,对已有科普网站,改造升级建成虚拟实践中心、虚拟博物馆,有效提升科普网站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创新成果推广模式。加强网络化农业科技示范展示,辐射推动农业科技推广范围。汇总整合已有科研成果、农业实用技术、专家知识等科技资源,突破传统的成果推广模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逐步建立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示范网上展示平台,提供语音、短信、视频、网上示范田、网上咨询、虚拟现实模拟示范等多种信息模式,针对科研成果、技术或专家知识进行示范展示和普及推广。
(五)加快实现人才教育现代化
    14.建成教育资源管理系统
实现研究生教育资源信息化管理。建立服务于全院研究生的教育资源数据库,覆盖研究生招生考试、课程教学、研究实验、论文答辩、毕业、就业等各个阶段。实现教育资源信息共享,包括查询、统计、报表,以及课件的制作、整合、存储、管理与检索等。建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跟踪评价体系。
    15.建成数字化远程教育系统
基于教育服务一体化建成远程教育服务子系统,实现培训课程直播与重播、课件下载、课件回传、异步教学与实时答疑、在线选课、在线考试等功能,形成以教育资源数据库为基础的网络化远程教育服务综合系统。加入并开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更好地促进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