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88-入口

主要成效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办公室、成果转化局、作物科学研究所       作者: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4-11-20     【字体:
    2014年在河南省新乡市大豆免耕覆秸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高产田观摩现场,经专家实收计产,核心示范田大豆亩产281.95公斤。尽管本年度大豆生长前期遭遇严重干旱、鼓粒期间阴雨连绵,鼓粒不佳,但仍获得较高产量。
    1.创新种植技术模式,开创大豆高产稳产新途径
    黄淮海流域是我国大豆主产区之一,大豆播种面积约占全国大豆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该地区大豆一般在冬小麦收获后播种。由于小麦机械收获后留茬高,麦秸量大,严重影响大豆等下茬作物的播种。许多农民无奈之下只好将麦秸一烧了之,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和火灾隐患。由于播种期间气温高、农时紧张,无法进行细致整地,肥料无法施用或者撒施,生长期间缺乏管理,病虫草害严重,造成大豆产量低、效益差。
    针对以上突出问题,项目组将优良大豆品种、麦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根瘤菌施用、除草剂安全施用、病虫害综合防治、全程机械化、大豆品质评价等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形成大豆免耕覆秸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并在安徽、河南、江苏等大豆主产省份建立5个核心示范区进行展示、示范,取得了良好效果。
    2014年,黄淮海南部地区大豆生长前期遭遇多年不遇的严重干旱,导致大豆营养生长受阻,后期低温寡照,大豆鼓粒受到影响,减产严重,有的甚至绝收。示范点濉溪县百善镇也遇上大旱,大豆单产明显低于常年,一般农户大豆亩产低于100公斤,个别农户大豆绝收,直接作为饲草收割后喂牛。然而,由于示范田采用大豆免耕覆秸机械化生产技术,土壤保墒效果好,播种质量高,病虫草害防控到位,侧深施肥保证大豆后期养分供应,2070亩大豆高产优质综合技术集成与生产模式示范田平均亩产150公斤。在正常降雨和肥料条件下,利用免耕覆秸机械化生产技术和耐密抗倒品种,可稳定实现亩产200公斤的产量水平。
    2.实现全程机械化,大幅度提高大豆种植效益
    播种环节复杂、田间管理用工多、种植比较效益低是限制黄淮海夏大豆生产的重要瓶颈。大豆行距较玉米小20-25厘米,免耕播种时秸秆拥堵严重,造成播种质量差,缺苗断垄严重。采用麦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一次完成秸秆处理、侧深施肥、精量播种、封闭除草等作业,减少用工及动力费用100元/亩,降低种子用量3-4公斤/亩,净利润较常规机械播种、人工小耧播种处理每亩分别增加70.24元和140.63元,增效31.7%和93.0%;成本利用率分别是常规机械播种、人工小耧播种处理的1.4和2.3倍,充分展现了大豆免耕覆秸机械化生产技术的节本增收效果。
    3.秸秆全部还田,破解土壤培肥和秸秆焚烧难题
    国内外的生产实践均表明,秸秆还田是培肥土壤的有效措施。近年来,随着黄淮海地区小麦产量的不断提高和机械收获的全面推行,每亩秸秆量达到500公斤以上,秸秆直接还田的难度越来越大,部分农民焚烧秸秆,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有机质资源,而且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和火灾隐患,成为黄淮海地区农业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大难题。采用大豆免耕覆秸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实现小麦秸秆的全部还田,不仅改善大豆播种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大豆产量和效益,而且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减少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4.用地养地结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麦豆两熟制是黄淮海南部地区长期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基本种植制度。然而,近年来由于大豆种植效益较低,大豆逐步被玉米替代,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方式的比例越来越高。由于玉米和小麦同属禾本科作物,营养吸收特性甚至病虫害种类也相近,造成土壤养分失衡、有机质含量下降和赤霉病等病害发生加重,直接影响小麦、玉米产量和品质。免耕覆秸种植模式的推广,大幅度提高了大豆的种植效益,使农民种植大豆积极性提高,麦豆两熟制逐步恢复,有利于黄淮海地区粮豆均衡增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各级政府对免耕覆秸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的应用效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应用愿望。2014年秋季,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在示范区连续召开3次现场会,宿州市领导请中国农科院专家详细介绍技术要点,表示要加快推广免耕覆秸机械化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