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88-入口

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彩88-入口» 彩88-入口» 专家观点

有风添作翼 支撑向未来

刘涛:关于推进院科技平台体系现代化的思考

【字体: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时隔六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于中国的政治发展,乃至整个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科技平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支撑性和延续性特点。在某种意义上说,先有一流水平的平台,才有一流水平的稳定持久的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的国家队、领头羊,中国农业科学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建院六十周年贺信关于坚持“三个面向”、建设“两个一流”、实现整体跃升的要求,落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政方针,落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积极融入并推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需要在全院创新体系建设,特别是科技平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中,切实推进现代化进程,以布局合理、定位清晰、管理科学、融通开放、一体高效、稳定有序的科技“营盘”,有力支撑科技创新工程高效实施,有力支撑院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和重大产出的持续涌现。

  一、科技平台体系现有基础

  建院六十年来,中国农科院始终把科技平台建设放在全院条件能力建设的重要位置,密切跟踪落实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部署,积极争取国家科技平台立项和条件建设投入,围绕自身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通过新建、升级、提质等方式,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条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国家级、省部级、院级和创新、支撑、服务三级三类科技平台体系,其中国家级平台45个、部级平台353个、院级平台169个,合计567个。

  中国农科院科技平台建设在全国农业领域始终保持优势主导地位。全院共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占整个农口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的26%;建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3个,占农口建设总数的100%;建有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6个,占建设总数的12%;建有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技术研发中心18个,占建设总数的36%;建有农业农村部综合性重点实验室22个,占建设总数的51%;建设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30个,占建设总数的29%。逐步建成一批以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风险评估实验室为主体的科学研究平台;一批以国家昌平综合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工程实验室/技术中心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平台;一批以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等国家科技共享服务平台、野外台站、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国家参考实验室为主体的基础支撑平台。

  多年来,中国农科院的科技平台通过凝聚优秀人才、改善设施和条件,持续开展高水平农业基础、应用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在探索农业科学前沿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依托国家作物种质库、圃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国农科院开展了长期、系统的农作物、畜禽、农业微生物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研究,成为全国开展农业科技基础性工作的研究中心。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平台,全院持续开展了一系列农业重大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创新农业科学理论和方法,成为开展农业学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国家基地。依托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技平台,全院先后承担了一大批国家“863”计划、转基因重大专项项目,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成为承担农业高新技术的国家队。依托部级、院级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平台,围绕国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性问题,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依托科技平台,全院采取引进与培育并重的方针,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引育并举,成为集聚和培养高端农业科技人才的主阵地。依托转化示范平台和国际合作平台,组织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成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的中心。

  二、平台体系现代化的要求与挑战

  2013年以来,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等文件陆续出台,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和项目资金管理改革迈出重大步伐,计划设立基地和人才专项,旨在支持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和能力提升,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支持创新人才和优秀团队的科研工作,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条件保障能力。同时,完善评价机制,加强相互衔接,鼓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对外开放共享服务,促进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实现跨机构、跨地区的开放运行和共享。

  尽管中国农科院科技平台建设和运行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推动重大科技成果产出、支撑学科发展与创新工程全面实施,建设世界一流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建设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使用管理不开放不融通的问题。

  一是顶级创新平台数量不足。目前,虽然全院科技平台总体数量较大,但比肩世界水平的顶级平台数量明显不足,国家实验室方面尚未突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野外台站等数量有限,推进世界级农业科学中心建设的基础实力还不强。

  二是平台建设存在马太效应,与学科发展系统性、配套性不强。重大科技平台多集中在作物、兽医、畜牧等学科,甚至存在国家级、部级、院级3级平台“套牌”现象,而园艺、农业资源与环境等学科缺少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学工程等国家核心平台。工程机械、信息经济和智能装备、农业大数据、农业物联网等新兴、交叉学科布局尚处于起步阶段。全院33个研究所累计涉及的161个学科领域(不同研究所涉及学科领域存在重复)中,共有资源区划所农业区域发展与管理等8个研究所的13个学科领域在平台建设上存在领域性空缺;共有23个研究所43个学科领域的支撑平台存在功能性缺位,学科领域的部分定位目标无对应平台支撑。

  三是区域间、类型间平台分布不均衡。全院现有34个研究所,其中14个在京,其他20个研究所分布在全国15个省市。室外科技平台特别是野外试验站等,主要依托各研究所自行选址建设,受历史沿革、自然禀赋、资源供给等约束,存在“整票少散票多”、功能单一、分布不平衡等问题。各类科技平台依托国家和部门主导建设,虽然在国家和部门层面各类平台分布较为均衡,但到全院层面,基础研究、产业技术、基础支撑等平台建设尚待完善。

  四是各类平台间缺乏工作衔接,科技资源汇聚不足。各研究所重视程度不够,各类平台资源分散、标准不一致,缺乏有效汇聚、统筹调配的途径和手段。同时各类平台存在趋同化、实验室化建设趋势,平台之间未能明确工作优势与定位分工,建立合理科学的协作关系,未能积极主动的对应创新链开展联合工作。

  五是平台运行体系落后,资源共享共用不足。面向国内外科技创新的开放、共享、流动、合作发展趋势,各类平台运行管理机制、考核评价机制、资源共享共用机制仍不完善,责、权、利、为还不能协调一致,购、用、管等环节还不能有效衔接,科技平台资源效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同时科技支撑人员存在重视不够、研究与服务水平不高、职业渠道不畅、与平台搭配不到位等问题。

  三、平台体系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技平台是支撑农业科技创新、凝聚和培养高层次人才队伍、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保障现代农业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夯实中国农科院在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中的核心、引领、统筹的定位,推进科技平台体系现代化成为必然选择。科技平台现代化,应该是面向建设布局、常态运行、开放流动、发展合作、定位定向的专业化、标准化、开放化、实体化和任务化基础之上的,面向体系建设和运行能力的系统性布局与运行。

  (一)平台运行的标准化特征

  现代化平台一方面应在建设维护、试验操作等的运行管理上,建立清晰明确的标准化操作规程体系,奠定长期、稳定、高效运行基础;一方面应在危化品、生物安全、消防安全等安全生产的各个方面,强化底线思维与标准化操作,守好基本防线;一方面应留好标准化的产出“接口”,方便科研人员获取试验结果与过程信息,方便与同类平台进行平行的数据汇聚,与合作平台开展递进式的研究推进。

  (二)平台定位的专业化特征

  现代化科技平台一方面应明确在种质育种、生理营养、资源环境、生物安全、机械工程等学科维度的主要定位,建立研究深入、普适应用的技术方法储备;一方面应结合在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野外台站等的名称定位,明确平台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集成示范等工作维度的核心发展方向;同时应抢占学科制高点,在国际科技竞争与合作中,保障我国话语权与影响力,在国内科技创新中,处于引领地位。

  (三)平台管理的开放化特征

  现代化平台应集聚种质基因、信息数据、设施装备、仪器设备等硬件资源,并以之为基础,建立方法技术等软件资源,形成软硬件配合的工作系统;要以国家对大型设施设备的开放共享为出发点,按照责权利配合的原则,通过全成本核算,逐步实现全部资源的面向各类科技创新力量和社会主体的开放服务,带动提升全社会范围的创新水平;要立足学科专长和资源优势,构建各类平台参与属性清晰、分工合作、有效衔接的联合工作体系,争取国家科技计划支持,形成人员、平台、任务协同配合,重点突破、合作攻关的创新生态,持续开展综合性与跨学科合作研究。

  (四)平台构成的实体化特征

  现代化平台应面向基本运行,聘用保障岗位人员,处理日常性事务,聘用支撑岗位人员,服务设施设备运行、试验方法建立传承等;应下达由平台直接使用、与平台任务直接相关的开放运行费、基本科研业务费和仪器设备费,用以维持平台正常运转,开展自选与探索性工作等;应搭建研究团队,持续开展方向聚焦的科技创新工作,形成在某个工作领域的传统性优势。

  (五)平台发展的任务化特征

  现代化平台一方面应与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配合,坚持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生物安全等国家需求领域的使命担当;一方面应面向农业农村发展需求,坚持通过各类科研产出,服务产业的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提升,切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应遵循科技发展客观规律,通过学科交叉等方式,强化从零到一的基础性研究,强化长期性基础性工作,阐释生理机理,开发革命性技术,不断夯实学科发展基础。

  四、平台体系现代化的建议举措

  统筹全院科技平台体系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按照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重新认识科技平台的科技资源集聚融通核心区和科技创新开放发展高地的定位,建议在重大平台建设、统筹体系布局、创新资源融通开放、重大科研计划部署、支撑人员定位与引育使用上,统筹实施“尖峰计划”“使命计划”“营盘计划”“添翼计划”“天工计划”,实现中国农科院科技平台由数量占多到质量占优、由自建自用到要素流动、由内在发展到统筹建大家用、由条块分割到整体联合、由单位负担到全成本核算等的转变,为全院创新工程、国家科技计划等的实施,提供多维度、高质量、高效率的支撑保障。

  (一)在重大平台建设上,实施“尖峰计划”

  紧密跟踪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规划实施进展,重点开展生物育种、农业生物安全、农业资源环境等国家实验室策划立项;作物基因资源、蔬菜生物学、油料作物生物学、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等国家重点实验室立项新建;推动农作物种质表型和基因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农业耕地质量与土壤改良、农业重大气象灾害模拟舱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启动建设,在农业领域重大科技平台和设施装备上占据绝对顶峰水平。

  (二)在体系统筹布局上,实施“使命计划”

  围绕科技平台质量性缺位的问题,立足学科发展基础和定位目标,明确各学科平台建设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围绕领域性缺位和功能性缺位的提质升级,在院级平台新建增补基础上,推动优势、特色、新兴学科的院级科技平台升级为部级平台,做好部级平台新建布局策划,同时对冗余平台摘牌、停止运行,推动平台学科布局从局部空缺、薄弱向整体完善、平衡转变,补足科技平台支撑创新的短板。

  (三)在创新资源融通开放上,实施“营盘计划”

  以国家大型设施设备开放共享评估考核为起点,深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统筹在基础条件平台、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野外台站等科技平台中,长期积累的设施装备、仪器设备、种质基因、信息数据、方法技术等科技资源,拓展发展视野,依托信息所,联合相关研究所,通过搭建综合管理使用平台,强化安全生产,提升各类平台的规范化管理与运行,实现“接口”一致化,“化散票为整票”,并实施全成本核算,打造全院的科技平台“大营盘”,实现各类创新资源在全院内外大融通、大开放、大共享。

  (四)在重大科研计划部署上,实施“添翼计划”

  按照“任务牵引、优势整合、链条贯通”原则,优先支持重大科研计划亟需使用的平台基地,与重大科研计划同步完善发展或者优先建设,构建科技平台-试验基地-装备设施“三位一体”的工作集群。同时,在院重大科研计划任务的设计中,明确相关技术难点和要点,设立核心技术专项课题,依托公共平台开展研究,形成共性关键技术,为科研任务的高效实施插上专业技术的翅膀。

  (五)支撑人员定位与引育使用上,实施“天工计划”

  以院专业公共实验室为依托,以院“支撑英才”政策实施为契机,组建由从事物理化学分析、设施仪器操作、信息数据处理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公共实验室技术支撑团队。同时,在重大科技平台,逐步形成专业化支撑类人才队伍,开展试验技术和方法创新,发掘设施设备、种质数据等研究潜力,推动农业科学与其他科学的交叉融合,提升专业化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分类评价考核机制,待支撑团队发展成熟,通过推荐评价后,纳入院创新工程团队,予以稳定经费支持,培育农业科学方法技术的“天工大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