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88-入口

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彩88-入口» 彩88-入口» 媒体报道

变以往的“单打独斗”为“联合作战”,中国农科院打破壁垒、集成技术

[人民日报]协同攻关夺高产

【字体:
 
油菜收割实现了机械化。 中国农业科学院供图

  打破所与所之间的“门禁”,整合集成全院各研究所的技术、人才、平台等资源条件,构建综合技术生产模式

  李清双最近很开心:自己承包的1000亩土地,在去年亩产650公斤的高产基础上,今年又创下亩产868公斤的历史纪录。其中,10亩高产攻关田亩产达到1056公斤!

  李清双是山东德州市武城县武城镇东小屯村的种植大户。一样的土壤,同样的光照,为何他的承包地能如此高产?

  原来,李清双和其他种植大户的连片万亩承包地被中国农科院相中,成为中国农科院“玉米增产增效综合技术集成生产模式示范田”。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黄长玲联合院里的其它研究所,以及山东省农科院、德州市农科院,用自己培育的玉米新品种“中单909”一起开展高产试验。

  秋收时节,前来参加现场会的专家们纷纷登上架在田间的梯子,俯瞰丰收在望的万亩示范田。玉米亩产超过1吨!实际测产的结果让专家们异常兴奋。

  “之所以能实现亩产吨粮,得益于农科院实施的农业增产增效综合技术集成生产模式研究计划。” 黄长玲告诉记者,“过去搞科研,大多是课题组单枪匹马作战,就好比突击排出击,战绩也会不错,但只是小胜,无法展开大战役。这次这么多人共同参与增产增效综合技术集成生产模式研究,就如同把许多突击排组成大兵团,大家各显神通、联合作战,战斗力强了很多!”

  他说:“我们课题组的玉米育种是强项,但在栽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却是短板。如今,由院党组出面,打破所与所、研究室与研究室、课题组与课题组之间的界限,把全院各个研究所最强的力量调集到万亩示范田,产生了1+1>2的效果,高产是必然的。”

  “虽然院里实行院所两级法人管理,但科研实行的是课题组制,课题组制的优势是解决某一个科技创新问题,但‘专而不博’。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解决产业发展问题,就需要从院一级进行顶层设计,将各个课题组乃至各个研究所的最新技术成果进行集成创新。”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告诉记者,为配合农业部开展的“粮食高产创建及增产模式攻关提升年”活动,中国农科院于2013年启动实施了农业增产增效综合技术集成生产模式研究计划,大胆改革创新,打破原有科研机制,整合集成全院各研究所的成果、技术、人才、平台等资源条件,构建一系列成熟配套的综合技术生产模式,进行示范推广。

  农科院与全国农业科研、推广单位大联合、大协作,把各自的“秘密武器”组装配套

  陈萌山认为,那种依靠单一技术实现单产提高的模式很难持续发展,必须敞开院门,与全国农业科研、推广单位大联合、大协作,进行技术集成、协同攻关。

  为此,中国农科院的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等多家兄弟研究所,与中国水稻所一起,围绕水稻高产目标,良种加良法,组装配套,开展协同创新。

  在江西珠湖农场千亩示范田里,中国水稻所拿出了两个早熟杂交籼稻新品种“广两优7203”、“广两优7217”和中晚熟品种“内2优111”(也称“国稻8号”),中国农科院的相关研究所也拿出了各自的“秘密武器”,分不同地块配套使用。

  在珠湖农场的示范田中,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博士李涛告诉记者,他们用上了最新研制的植物免疫诱抗剂“阿泰灵”,水稻的有效分蘖数和叶片叶绿素含量都明显提高,各种病害明显减少。“‘阿泰灵’通过激活植物的免疫系统,调节植物的新陈代谢,相当于给水稻注射了‘植物疫苗’,植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大大增强。”

  示范田种植的水稻还用上了高效多元植物生长调节剂——“粒粒饱”。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陶龙兴介绍,“粒粒饱”可以有效延缓根系衰老,优化穗、粒、重的关系,提高水稻结实率和千粒重,进而提高水稻产量。“‘粒粒饱’使用简单,水稻亩产能提高5%至8%。”

  中国农科院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提供了激光耕整地技术和宽幅远程喷雾技术、超低空无人机喷雾技术等。农机化所研究员张文毅介绍,这些都是适合于统防统治的田间管理技术,而且成本较低,可让农民既增产又增效。

  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为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全国晚稻平均亩产是390公斤,中稻平均亩产是490公斤,如果将江西珠湖农场示范的新品种和新技术进行推广,保守估计亩增产50公斤;若覆盖长江中下游中、晚稻产区60%的面积,即1亿亩,那么每年将增加100亿斤粮食。

  在良种良法之外,再配上生产全程机械化,让农民兄弟增产又增效

  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粮棉油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需求迫切。为此,中国农科院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四处出击,与相关研究单位联合研制、推广生产急需的各类农业机械。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联合全国油菜科研优势单位,集成融合了品种、机械装备、植保、土壤肥料、栽培等5大领域的9项关键技术,建立了油菜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模式,示范区的农民基本不用下田,实现了轻松种田。

  国家油菜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所长王汉中告诉记者,采用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模式后,菜籽实际亩产可达210公斤,其收购价格可比一般品种高10%以上,每亩种植收入1155元。扣除机械、种子、农药、肥料等物化成本425元、人工投入60元,每亩纯收益670元左右,农民高兴得不得了。

  此外,中国农科院农业机械化所联合棉花所研制的采棉机,连续两年试验成功,有效解决了人工采棉的效率低、成本高问题,为我国棉花生产注入了新活力。“使用采棉机之后,高产的同时还实现了高效,农民自然很喜欢。这种高产高效的现代化种植模式,今后可以逐步向集约化、自动化、全程机械化方向发展,而且可复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棉花所所长李付广认为。

  陈萌山表示,下一步中国农科院要在农业增产增效综合技术集成生产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粮棉油生产全程机械化,让农民在高产的同时获得相应的高收入。

TOP